遵循千年古法的非遗建盏、龙窑柴烧才是正本清源

首页标题    遵循千年古法的非遗建盏、龙窑柴烧才是正本清源

水吉镇居福建省北部的南平市建阳区范围,福建省的北大门!闽江之源!宋代建州府所在。

1

                            

这个千年古镇因宋代建窑所在,烧制的上好黑釉茶盏而得名于天下!

2


水吉镇因出产特殊富含铁元素的红壤土为烧制建盏所需的上乘原料,同时周边山脉特有的特殊风化铁矿石为建盏釉料的来源。

建窑与磁州窑、耀州窑、钧窑、定窑、饶州窑(景德镇)、龙泉窑、吉州窑齐名为宋代八大名窑。其独特的传统烧制技艺被列为2011年,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核心的12平方公里范围内,为建窑建盏烧制原料的核心产区。北宋赵佶即文人皇帝宋徽宗喜爱兔毫盏,在《大观茶论》中写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说的就是出自这里的建盏兔毫盏。建盏烧制艺人们熟知这片土地上每个位置的土壤特性,通过土壤的配比,形成了烧制建盏所需的独特原料。


4

古法十二道工序,要烧制出仿宋建窑建盏,光有产地独特的原料可不行,从原料到最终的建盏作品要经历大体十二道复杂的工序过程。

泥料采制后,先要经过第一道粉碎过程,让建盏坯体泥料粉碎均匀,颗粒大小一致,为接下来的制作做准备。宋代泥料的粉碎采用的是传统的水碓工艺,利用水力代替人工对泥料进行充分的粉碎。

5


第二道的淘洗过程,让建盏泥料充分搅拌均匀,去除粗大的颗粒物及一些泥土里杂质,淘洗过程就是泥料的杂质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精细直接决定了建盏坯体的成败。

6


第三道工序为泥料的陈腐过程,泥料通过前期的粉碎淘洗压滤步骤,基础的泥料已经准备好,但是建盏泥料的特殊性,需要对泥料进行一段时间的陈腐,让泥料中的细菌等微生物对泥料的结构进行改变,陈腐的过程加大了泥料的粘性和可塑性,使得制作好的坯体在烧制过程中更不易开裂变形。

第四道泥料的压滤过程,通过反复的挤压揉捏过程,去除坯体泥料内的空气和水分,让泥料充分搅拌均匀充满韧性,同时去除泥料多余的水分。

7


第五道工序就是拉坯成型了,陈腐好的泥料通过师傅的灵巧的手拉坯形成一个个建盏器型,手工拉坯的器型一气呵成,考究的是师傅多年的功力和对艺术的领悟。手工拉坯的器型个个线条灵动,薄厚有致,灵巧大方、浑然天成。

8


第六道工序就是手工修坯,建盏的修坯主要是把圈足脚线修平规整,而不画蛇添足的修动坯体的其他部位。一刀完成,干净利落,一个个完美漂亮的建盏圈足就形成。

第七道工序为阴干,通过拉坯修坯后的坯体含水量大,需要通过阴干过程去除多余水份,以便于后续的施釉工序的顺利进行。通过一定时间自然阴干过程,使得坯体内水份达到10%以下。当然,现在天然阴干的过程很多被烘干机所取代,加快天然阴干的过程,精确的控制坯体内水份,更好的使釉更好的吸附于坯体表面。


9

第八道工序为施釉工序,建盏的施釉采用的是蘸釉荡釉法,施以厚釉于建盏坯体表面。施釉过程极具考究施釉师傅的功力,根据坯体的干湿,蘸釉荡釉时间的长短,直接决定了一个建盏作品的好与坏。釉水的调配也是烧制成败的关键,传统建盏的釉水采用的是天然的铁矿石粉碎后配以天然草木灰加水调配而成。这就是我们传统建盏烧制过程中所采用的矿物结晶釉。草木灰的来源与调配比例的多少,直接决定了烧制建盏作品的结晶纹理和斑纹。是每位建盏师傅的独门秘方。

10


第九道工序为入窑,建盏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入窑就是这步,入窑前所有的建盏作品全部都是统一的泥料和釉料,呈现出一种颜色。通过器型和种类分别装入柴窑中各个部位,师傅通过几十年的经验累计,各个大小不一的建盏进入建盏烧制的专用匣钵装入柴窑内各自所属的位置,柴窑内各部位的温度、气氛师傅都熟记于心。入窑辛苦且关键。一万多只经历多道工序制成的建盏每只都要经过师傅的手亲自装入柴窑中。

11


第十道工序为烧窑,建窑建盏的烧制技艺被评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烧制了,和其他瓷器不同,其他瓷器重要的是制作,坯体器型的制作,紫砂壶的制作,重制作、轻烧制。建窑建盏恰恰相反,轻制作、重烧制。建盏的特色斑纹关键就是烧制工序所产生。所以我们常常会听到:某某建盏是什么师傅烧的。而不是某某建盏是什么师傅做的就是这个原因。传统龙窑柴烧难度之大、成品率之低,创了很多瓷器之最了。从点火到结束,光烧制这道工序就要经历了72小时的不眠不休。其中作为燃料的松木更是要消耗无数。在烧制过程中,投柴师傅的行动需要大师傅的统一指挥,这里的大师傅就是我们所说的熟练掌握烧制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了。大师傅一声令下,九个人同时投柴攻火,场面煞是壮观。达到一定温度后,大师傅的指挥更显得尤其重要。大师傅全凭肉眼观察柴窑窑炉内火焰的颜色来判断温度。同时辅助以装入窑炉内各个部位的火照(火标)控制烧成过程,过程艰难而辛苦。整个烧制过程的72小时内,10名师傅不停不歇,就是为了窑内1w多只建盏作品的成败而努力。

12


第十一道工序就是保温降温,经历了72小时火的洗礼,师傅们必须密封好柴窑窑炉,按捺住自己激动的心情,让窑炉经历一个自然降温过程。一般这个时间为5天左右,让窑炉内从1400摄氏度的温度自然降温至常温。这是一个极其难熬的漫长过程,窑炉内的建盏究竟烧制如何,斑纹形成如何,一切都是一个未知数。但是必须要经历这个煎熬过程才能出现完美的建盏作品,很多师傅往往因为迫切想了解窑炉内建盏而等待不住急切打开窑炉,所有作品因为窑内外温差而全部爆裂,所有心血努力往往就功亏一篑。


13

第十二道工序就是开窑了,经历了数天的等待,大师傅判断窑炉内温度已经合适开窑了,就会打开窑门进行开窑工序,传统龙窑柴烧建盏从古至今,成品率就是极低,10%的成品率造就了建盏难得可贵的身价,每次的开窑,师傅就是不断的经历着悲喜交加的过程。釉面结晶效果好的,往往因为底部粘接了报废;底部工整的,又因为釉色斑纹形成不自然而报废。同时伴有大量的变形、开裂的次品出现。对于师傅来说,就是一次次的伤心与难过。经历这么多道工序烧制的建盏,只有少数才能在窑火涅槃中重生,展示它无穷的艺术价值。

14


2007年前后,因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艺术审美的追求,建窑建盏备受艺术市场的追捧,深受大家的喜欢。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也不断出现了非建阳当地原料同时施以颜色釉的仿制建盏产品充斥市场。其典型特征就是非建阳当地传统原料所制的坯体,釉也采用颜色釉料非矿物结晶釉,仿制的作品其非铁胎、非结晶釉等鲜明的特征和传统建盏作品有本质的区别。


詹桂溪从事建盏创作已经二十多个年头,从一名宋代建盏的收藏者转换到一项传统建盏工艺的传承人,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2013年被评为建阳首批建窑建盏制作技艺项目传承人,到2015年被评为南平市级建窑建盏制作技艺传承人,再到2017年的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最为明白。


在詹桂溪看来,每一件建盏作品都有他独特的一份灵性,只有坚持最传统的所有工艺烧制出的建盏才是最为完美的艺术品,这也是他毕生的追求。从原料到选择到最后的烧制工艺,每到工序他都尽善尽美的追求最传统的方式,也就造就了他独特的传统龙窑柴烧建盏作品的唯一性风格。特别是烧制过程,詹桂溪从一个收藏者转换到传承人。他也经历了电窑、气窑烧制的过程。但是他始终和宋代建盏有很大的区别。追求传统龙窑柴烧建盏才是他所追求的,虽然成本高,成品率低,特别辛苦。但是传统龙窑柴烧建盏还是最为符合他心目中建盏的灵性特点,通过他孜孜不倦的追求,花费了大量的财力,终于修建了心目中完美龙窑烧制建盏作品。经过他不断研究、不断努力,所烧制的传统龙窑柴烧建盏作品也被国家选中作为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的唯一建盏礼品。让建窑建盏最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送到世界各地,让各国人民了解到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让更多的人喜欢建盏,了解建盏,也是詹桂溪身为一个传承人的责任和使命。

2018年6月28日 16:58
浏览量:0
收藏